12月5日下午,人文社科院举办202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系列辅导第三场报告,邀请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黎明、数学与统计学学院副教授王晓娟、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俞秋阳进行国社科基金申报经验分享,人文社科院副院长沈雅琼主持报告会。
黎明结合自身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经验,从申报书撰写的角度进行分享。他认为选题要在研究基础与热点问题中找到平衡;申报写作时需视情况对导语进行拔高;在文本规范上,既要遵守形式审查的规范,也可针对特定要求灵活处理;学术交往中要积极加强交流与合作。作为科研副院长,他指出学院对申报者的角色定位主要是提供服务,旨在申报的各个阶段提供针对性的支持,尽量减少对教师撰写过程的干扰,使他们能更专注于科研工作本身。

王晓娟分享了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三段心路历程,她强调坚持和努力在申报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针对申报中存在的问题,王晓娟从选题避雷、研究内容、预期成果方面分析,指出选题忌讳没新意、年年不变、问题不明确;研究内容避免简单化或复杂化;预期成果切忌贪大贪多。

俞秋阳以自身申报的选题举例,提出国社科选题要打破路径依赖,尝试新颖选题,但也切忌为了追求创新与前沿,而在选题上自主编造概念。最后,他着重强调,申报教师应积极寻求师友、同门及同事的意见与建议,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能够为申报教师提供多元化的视角、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有助于提升申报材料的专业性和创新性。

报告会结束后,与会教师们反响热烈,纷纷表示此次报告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极大地增强了信心,为项目申报提供了深刻的启发和实用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