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科要闻 > 正文

学校部署2023年文科科研工作

来源:湖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编辑:湖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发布时间:2023-02-15

2月14日,学校召开2023年文科科研工作会议,总结2022年工作成效,部署2023年文科科研工作任务。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建平,各文科学院、高等人文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负责人参加会议。校党委副书记祝欣主持会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传达了《教育部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和高校咨政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分析学校文科科研工作现状,布置2023年度重点工作及目标任务。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

2月14日,学校召开2023年文科科研工作会议,总结2022年工作成效,部署2023年文科科研工作任务。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建平,各文科学院、高等人文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负责人参加会议。校党委副书记祝欣主持会议。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传达了《教育部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和高校咨政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分析学校文科科研工作现状,布置2023年度重点工作及目标任务。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作了交流发言。

会议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学校科研工作重要组成部分,要与自然科学研究鼓瑟齐鸣、相得益彰,共同创建一流学科,共同建设一流学校。各文科学院要继续发展克难奋进的优良传统,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行稳致远,谱写2023年文科事业发展新篇章。

刘建平指出,面对新的形势、政策导向和评价体系变化,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研究方式也要发生变化,需要强化有组织科研,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升咨政服务能力,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获得更大主动权。要坚持人才为先,充分发挥文科教师科研积极性,彰显湖大文科特色优势,兼顾冷门和热门,甘坐冷板凳,在文化传承上产出更多高水平成果,扎根中国大地,着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刘建平强调,要强化政策引领,调整优化职称评审、聘期考核、激励约束等制度,深挖文科教师科研潜力,实现各展其才、各美其美。要重视战略谋划,明方向、补短板,努力在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创新成果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要弘扬人文精神,倡导经世致用、团结协作、开放包容的学风,营造良好学术氛围。要整合相关学科力量,形成学科综合优势,推进中国史一流学科建设,推动学校文科繁荣发展。

2022年,学校重视文科、倡导创新。聘任江畅、彭富春为学校首批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是湖北省属高校首次设立“资深教授”岗位;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全国排行第62位,部分指标接近50强;2项成果获第十三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2023年,学校将围绕“标志性成果再突破”“国家级平台创建”“学术评价分类优化”“学术氛围提升”“科研组织能力强化”等五个方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强化对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智力支撑,强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服务,强化民族复兴的文化责任担当,不断提升学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审稿:刘怀元)




附:

强基培特提档升级 齐心协力助力一流

马克思主义学院 熊友华院长

当前学校发展大局下,我们要聚力双一流突破,助力揭榜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共圆湖大梦。那么,非揭榜学科所在学院如何发展?其学科建设该如何定位?如何在一马当先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展现万马奔腾的发展状态?这些应该是我们在新背景、新形势、新战略下,需要思考清楚的重要问题。当然也是当前我们抓科研,谋发展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古语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从学校和学院的角度看,其实还存在一个谋一域而就全局,成一时之功而就万世基业的辩证法问题。所以,我想以“强基培特提档升级,齐心协力助力一流”为题,在解剖马院这只麻雀的基础上,谈几点想法,与大家交流与共勉!

马院人少、条件差、任务重,这一情况各位领导同仁估计都比较清楚。但在各位领导同仁的关心支持以及学院老师们的拼搏努力下,每年的科研绩效产出都能保持在前列,且第五轮学科评估取得了较好结果,这是一个很难得的一个成绩。省内高校中,部委院校基本保持原来档次,还有些降档了,而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很难得得实现了进位。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通过有组织地科研,在增强组织力、融入组织性、提升组织化地过程中,不断增强科研的绩效产出,从而为学科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具体而言:

一是营造热衷科研的浓郁氛围,激发拼搏向上的学院活力。马院老师基本全员上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大家不因是公共课老师而放松科研,不因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太大而躺平。在传统浸染、政策引导、组织帮衬、个人努力的过程中,我们的人均科研及教学绩效产出始终保持在全校、全省乃至全国高校马学科的前列。

二是发扬勤于钻研的科研传统,传承热心传帮的学院文化。学院素有“踏实朴诚,求实进取”的传统与作风,形成并不断强化了勤于钻研、乐于治学、志同道合、和衷共济的文化氛围。学院通过建团队、设论坛、开沙龙(读书会、分享会、茶话会)等,形成并充分展现出一个和谐的集体,向上的团体的良好形象,达成一个全院上下勤于钻研、无私传帮、团队攻关、共同提高的状态。

三是努力实现成果集成,不断打造亮点特色。就我的观察和理解而言,学科建设进而学科评估以及学院影响力的持续打造,单兵突进式的科研样态所起的作用往往是比较有限的,需要在充分发挥学科包容性特点的基础上,在注重学科规范性建设的过程中,找到特色研究领域,围绕该领域,久久为功、持续发力,通过多主体、多类型的成果集成,这样才能形成学界普遍认同的影响性成果,成为某类问题研究的研究重镇甚至中心,从而产生广泛性、持久性和社会性的影响力。

四是建立广泛的学术联系,积极融入核心的学术圈层。学院积极邀请学科名家、学术大家指导学院的科研及学科建设工作。我们实施了“问道长江,饮马沙湖”的高端学术交流计划、名师名刊进校园计划,开设了“名师讲堂”,“求实论坛”等经常性学术讲座项目。同时,广泛利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拟定学科建设规划、审定学科发展建设报告、指导撰写国家级社科基金申报文本、举办硕博士开题答辩会以及举办和参加国内高水平学术会议等多种途径,同本学科领域的著名学者建立并不断密切联系,积极融入核心的学术圈层,寻求精准指导和有效支持。

五是共谋共建积厚成势,努力保持良好势头。学院寻求充分校内外的各方支持,充分发挥学院老领导、老教授和研究团队、研究中心、课程中心等的作用,大家群策群力,共谋发展,共建学科。在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方的主体性作用,学院则做好服务保障,创造条件的工作。围绕中心,放手发展,大家在争相迸发中,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强化有组织的科研 助力学科建设高水平发展

新闻传播学院 聂远征

2022年,根据当前国内新闻传播学院发展的形势,班子成员利用学校开展的学科大讨论契机,和老师们一起进行头脑风暴,确立“善抓善谋,合理布局,强化特色,营造氛围”的工作思路,重点打造核心科研方向,凝聚共识,构建具有特色、有助学院教师成长的良好学术生态体系。

首先,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构建科研发展新路径

按照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2021年学院开始启动基础工作。学院连续两年举办以权威专家为主的高端学术会议,为学院科研工作出谋划策。结合专家建议,学院从原有的传统基础、存量的特色中,结合传播技术的新趋势,来锻造具体发展方向。围绕新时代新阶段新理念和新格局下湖北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成果产出主流需求,梳理现有师资力量,考虑力量和资源的配比先后布局,按照个人研究方向进行归类,确定深耕荆楚的定位,抓住三个突破方向,匍匐在地,探索特色的瞄点,在方向特色上聚焦明确化,克服研究的短期性、随意性。

其次,以过程优化为关键,建立科研工作新机制

围绕重点方向,瞄准项目、成果、奖励等方面的重要指标,针对性的开展科研能力提升工程。第一,抓好科研队伍建设,保证优势特色方向的学术梯队合理传承。第二,召开青年教师科研工作座谈会,加强学术研究的探讨和内部交流。第三,高度重视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工作,做好整体工作框架设计,引导教师跨门类、跨学科差异化申报。按照时间节点,将国家级课题申报分为三个阶段,并明确各个阶段的核心任务和工作重点。

第三,以新传集萃深研会等学术活动为载体,激发科研新活力

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和视角有目的的开展高水平学术活动,打造“新传集萃学术讲座”学术品牌,在此学术品牌下,规划三大系列:新闻传播学院高水平建设系列,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系列以及国家级课题申报辅导专项系列。通过小型但高端的新传集萃深研会,集中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的集体智慧,通过每个具体问题的研讨带动某个领域科研的深入研究。同时,贴近国内新闻传播学的主流与核心资源,进行精准的学术指导和科研资源导入。

未来,学院将以高水平平台、科研中心建设为两支撑,优化整体布局。以内部资源整合和外部资源拓展为两翼,优化发展模式。依托学科群、校级科研平台,做实紧密型科研团队培育工作。同时,以科研基金、科研论文、科研成果奖、科研服务能力为四驱动,优化推进体系,助力有指导意义、有实用价值、有决策参照的“硬核”研究成果的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