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科要闻 > 正文

“文化自信与长江文明探源”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来源:湖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编辑:湖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发布时间:2024-01-04

1月4日,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湖北大学主办,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化遗产学院、江汉文明考古研究中心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的“文化自信与长江文明探源”学术研讨会召开,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5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我校,共同探讨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与现代价值。研讨会开幕式由校党委副书记祝欣主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

1月4日,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湖北大学主办,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化遗产学院、江汉文明考古研究中心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的“文化自信与长江文明探源”学术研讨会召开,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5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我校,共同探讨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与现代价值。研讨会开幕式由校党委副书记祝欣主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积极响应和具体落实。校党委书记谢红星在致辞中表示,长江是横贯中华大地的母亲河,不仅滋养了沿岸各族人民,也孕育了悠久灿烂的史前文明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标志与象征。长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价值。湖北大学愿为长江流域文明探源、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湖大智慧和力量。

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爱国在讲话中强调,湖北是长江文明重要发源地、楚文化发祥地,拥有丰富深厚的长江文化、荆楚文化资源,是体现长江文化、荆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加强长江文化研究及传承发展,必须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文化的重要论述作为根本遵循,必须全方位拓展长江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全面提升包括荆楚文化在内的长江流域不同区域文化的研究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以“长江流域文明化进程与文化自信”为题,全面阐述了长江下游地区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进程:大约在距今约一万年前上山和桥头遗址出现栽培农业与定居村落;八千年前以跨湖桥遗址为代表,社会分化初现端倪;六千年前东山村遗址出现较大规模聚落和墓葬,社会分化明显;五千多年前进入邦国文明阶段,以凌家滩和良渚遗址为代表形成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四千年前后区域文明衰落,进入以中原地区王朝为中心的文明一体化进程;三千年前西周王朝封邦建国,长江下游建立了吴国、越国等;两千多年前以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标志,中华文明由王国文明转变为帝国文明。此外,稻作、彩陶、独木舟、漆器、犁耕、玉琮玉璧瓷器的发明以及最早的符号、鸟神的信仰都是长江下游地区史前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四川大学杰出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霍巍围绕“巴山蜀水与长江文明”,从史前至历史时期长江上游地区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指出,长江流域是远古时代的人类摇篮,巴山蜀水是整个长江上游文明的中心,是长江上游文明重要的策源地。商周时期三星堆文化与古蜀文明、中原殷周文明紧密关联,三星堆文化的内核与底色是中华文明。秦汉三国时代,以成都(益州)为中心形成丝绸生产、盐铁制造、漆器、金银器制作等最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西南丝路”最为重要的物质交流中心。长江上游地区是联通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长江文明极大充实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丰富内涵。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长江文化研究专家刘玉堂聚焦“长江流域对中国科技史的重大贡献”指出,历史上长江流域在水稻栽培、陶瓷烧制、玉器制作、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漆器制髹、医药发明、茶学研究、水利工程以及四大发明等方面,为中国科技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展现出长江文化在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湖北大学江汉文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孟华平在大会总结中表示,专家学者的发言对弘扬文化自信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学术价值。长江流域文明产生与发展的阶段时间较早,为后来以中原为核心的中华文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长江文明内涵丰富,亟待进一步发掘与阐释,讲好长江故事,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