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高校提升办学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头绪多、任务重,只有在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才能带动全局工作的开展。其中至关重要的“牛鼻子”就是资源配置。以资源配置为核心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仅可以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实现资源最佳开发利用,还能够形成管长远、可持续的高校治理体系。
优化外部资源配置以释放活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涉及政府与高校的关系、社会与高校的关系以及高校内部的关系。优化外部资源配置,就是要通过对管理模式、评价方式、投入措施等的调整,建立“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广泛参与、高校自主办学”的管、办、评相对分离又相互支持的现代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一是加快简政放权。简政放权的主体不应限于教育行政部门,政府人事、财政等部门都应清理涉及高等教育的行政审批事项,出台权力清单、负面清单,明确权力边界,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如在高校评估上,可以第三方评价、同行评价为主,并尝试引入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推进专业评价。二是统筹整合专项资金和各项检查。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仍掌握着大量资源,习惯于通过专项资金、项目、工程、评奖等方式影响高校发展。应统筹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对一些项目和工程实行公开招标、自由竞争。扩大高校资金统筹使用权,提高资金使用整体效益。同时,探索综合评估检查方式,整合各种常规性和临时性检查,定期就高校办学的相关问题进行综合考评。三是优化配置后勤资源。高校应逐步剥离不属于自己的职责,集中资源做大做强主业,发挥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功能。充分发挥市场在后勤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后勤服务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为目标,按照事企分开、管办分离、主体多元的原则,理顺高校后勤管理制度,构建后勤服务保障大系统,完善公益性投入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后勤运行机制,为高校提供坚实办学保障。
优化校内资源配置以增强动力。一是增强学院发展动力。高校人、财、物应更多地向学院倾斜,给学院更大的资源配置权和发展空间。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从财务管理开始,逐步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以权责划分为核心整合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学校对学院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以考核评估为主要方式管理学院工作,以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为主要手段引导学院工作,以监督制约为主要途径规范学院管理权力的使用。通过学校分权和管理重心下移,转变学校部门的管理职能,明晰学院办学主体地位,形成学校宏观决策、部门协调配合、学院实体运行的管理模式,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效益。二是积极构建现代大学治理模式。高校应以制定章程为契机,明确校内各种权力运行规则,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体制,使高校治理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目标运行,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构建行之有效的现代大学治理模式。华中师范大学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制定“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和“两会议事规则”等,对构建现代大学治理模式进行了积极尝试。三是以信息化推进管理现代化。对信息资源的掌控和利用能力日益成为影响高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校应加快管理信息化进程,按照应用驱动、需求导向的原则,整合校内各种管理信息资源,规范数据采集与管理流程,建立事务处理、业务监管、动态监测、评估评价、决策分析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支持师生参与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建设,支持学校服务与管理流程的优化和再造,为各项改革提供大数据支撑,提高决策水平、管理效率,推进管理现代化。
作者:杨宗凯 来源:人民日报 2015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