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正文

基层社科研究起步晚任务重 学者呼吁增加资金人手

来源:湖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编辑:湖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发布时间:2013-03-13

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关注基层、向基层纵深发展是近年来的新趋势。

       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关注基层、向基层纵深发展是近年来的新趋势。在地级市以下的基层,有哪些人在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现状如何?基层社会科学该如何发展?本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基层社科研究已起步
  
  在鄂伦春族青年女作家孟代红的作品中,有很多鄂伦春民族文化的元素,这与她的另一个身份——内蒙古鄂伦春民族研究会会员直接相关。“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就一边进行文学创作,一边进行民族文化研究。”在内蒙古鄂伦春民族研究会中,像孟代红这样的本土、本民族研究者还有100多人,有来自乡镇机关的工作人员,也有普通的猎户。
  
  记者了解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一批基层(县、乡镇、村)土生土长的“土”学者,长期坚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产出了一批与地方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成果。
  
  据孟代红介绍,内蒙古鄂伦春民族研究会自1991年成立以来,开展过鄂伦春族历史文化研究,组织过多种形式的座谈会、学术研讨会,还不定期举行民族语言和民歌比赛,并编辑出版了专门的杂志《鄂伦春研究》,至今已出版十多期。
  
  江苏省泰州市社科联主席、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泰州分院副院长潘时常告诉记者,泰州市所辖县乡镇级社科研究者约有几百人,包括社科联工作人员、学校教师和一般社会人员。“整个队伍每年几乎都出版十多本科研著作,发表百来篇文章;由他们提交申报的省级科研项目每年也有十多项。”潘时常说,令他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名专业养猪的农民,长期研究《道德经》,去年还因此获得了地方社科奖。
  
  在基层研究队伍发展的同时,基层社科组织也逐步建立起来。社科联、学会和各类社科基地是联系基层社科研究者的纽带,也是推动基层社科发展的重要平台。就目前来看,全国县级社科联建成情况较好的有福建、四川、广西、广东等地。例如,福建的84个县中建成县级社科联的有73个,四川现有180个县中建成的有143个,广西建成社科联的县占全区县总数2/3以上。广东省中山市没有下辖区,但在其20多个镇街中有十多个建立了社科联组织。
  
  据广东省社科联党组成员、秘书长周华介绍,广东省社科联正在同省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县乡基层社科联的建设工作:一方面,通过省里的相关政策从宏观层面推动;另一方面,加强与地方编制办、宣传部的沟通,依托宣传部门建立基层社科联机构。
  
  成立于2009年4月的百色市田阳县社科联,是广西第一个正式成立的县级社科联。据田阳县社科联主席杨智杰介绍,该县社科研究者共有150多名,研究内容涵盖壮民族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人口与计生、法律、教育、社会管理、基层党建等领域。经过三年多的发展,该县社科研究初具成效,如布洛陀研究会先后完成并正式出版了《瓦氏夫人》、《田州岑氏土司族谱》,县社科联完成了《布洛陀文化探索》等著作,全县每年完成超过50篇各类专题研究报告,并曾多次获得自治区、百色市政府嘉奖。“田阳是广西基层社会科学发展的典型地区,也是一个突出代表。”广西社科联办公室主任张流表示。
  
  基层社科研究供需不对称
  
  “基层群众对社科有渴望,有期盼。”潘时常说,“主要需求是应用方面的社科知识,目的在于解决现实问题。”
  
  韶关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黄明奇表示,在市级社科联逐渐成为市委、市政府思想库和智囊团的同时,县级社科联已成长为社科普及不可缺失的载体,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杨智杰说:“很长一段时期内,学界开展的基层研究范围孝程度浅,而一些地方基础性研究选题急需开展抢救性研究。同时,在基层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又出现了大量新的社会问题,如文化发展断层、文化遗产保护、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等,都需要通过社科研究来回答和解决。”
  
  中山市社科联主席胡波发现,当地乡镇企业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遇到不少难题,经过社科普及后,一些企业管理者意识到基层社会科学研究能解决部分问题,因此,与当地社科联的联系越来越多。
  
  “当前基层社会科学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起点低,力量薄弱。”杨智杰说。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无论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广东、浙江等地区,还是在广西、内蒙等少数民族地区,现有基层社会科学发展普遍面临研究人员总数少、研究力量弱、科研经费不足等问题,基层社科研究供需不对称,现有研究力量和水平不能满足基层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科研需求。
  
  有学者分析指出,部分地区的基层社科发展还处于自发状态,领导不重视,群众不理解,也没有相应的组织平台,基层学者的个人学术追求成为基层社科发展的唯一动力;还有些地方,虽然有社科组织,但有名无实,呈现无知、无钱、无人、无为的“四无”局面,即基层社科组织的工作人员自身不了解社科工作,没有基本的研究经费,没有研究队伍,没有实际科研活动和成果。此外,有些地区过分依赖外请专家学者,忽视本土人才的培养。
  
  发展基层社科组织要因地制宜
  
  对于如何发展基层哲学社会科学,胡波认为,一是地方社科联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任务,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实际,组织地方学者和外来学者,围绕政府重视、群众关心、社会需要的问题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和措施;二是要注重培养有责任心和参与意识的本地社会科学工作者;三是需要地方政府重视社科发展,充分认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另外,地方社科联在发展基层社科组织时,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根据地方人才总量和人才结构以及社会需要,确定是否成立基层社科联,如何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杨智杰认为,就社科联而言,在上述措施之外,还要上下互动,加强指导。上级相关业务部门要加强对基层社科联的业务指导与支持,通过给课题、给项目、给资金、给服务、给经验等方式,将基层社科工作引上正轨并与时代合拍。还要通过建立健全工作与激励机制,提升基层社会科学力量参与研究的积极性。
  
  潘时常表示,发展基层社会科学不仅要健全基层社科组织,还要有行之有效的社科宣传方式和合适的社科发展平台。孟代红提出,在少数民族地区,受语言、习俗等因素影响,除了各部门的重视和投入外,培养本民族人才更迫切。

 

                作者:冯爱琴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3月1日第4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