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更好地落实党中央和教育部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系列文件精神,日前,该校召开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对其未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有何指导意义?东北师大下一步将有哪些新举措?该校校长刘益春教授向记者一一做了解答。
四个经验为科研工作“保驾护航”
《中国社会科学报》:距上次东北师大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已有6年之久,学校选择此时召开会议,有怎样的战略意义?
刘益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国家的需要、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的使命。这次会议是学校在强化内涵发展、全面提升质量加快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全面总结工作、准确把握形势、深入分析问题、明确任务举措意义重大。
东北师大建校以来一些学科走在全国高校前列,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赢得了良好声誉。“十一五”以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学科除教育学原理和世界史外,新增了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社会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增至1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增至72个,几乎覆盖全校所有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
学校着眼于传统科研优势、东北地域特色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农村教育、世界文明史、东北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取得了成绩,获立10余个国家级重大项目,其中,“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建设研究”获批“国家985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依托于此,学校创建了“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即“U-G-S”)三方合作的办学新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有什么经验可以跟其他高校分享?
刘益春:我认为有四点经验:一是把转变科研观念,抓住国家需求,面向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作为科研工作的出发点;二是把注重对重大研究领域和团队的培育、加快科研和学科建设的互动发展,作为科研工作的立足点;三是把加强骨干培养和学术梯队建设、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作为科研工作的基本点;四是把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创新科研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学术软环境,作为科研工作的保障点。
七项举措助推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围绕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学校未来将出台哪些具体举措?
刘益春:学校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正式确定了“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奋斗目标,其具体内涵为教师教育国际一流,若干学科国内一流,具有研究型、综合性、国际化的显著特征。我们将重点开展七方面工作。一是采取有力措施,突出人才队伍建设。我们将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唯才是举,完善人才政策;重点培养一批学术领军人物,培育若干基础扎实、富于创新、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创新团队;重点引进一批学科顶尖人才,着力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
二是强化顶层设计,着力加强中长期研究领域建设和重大项目培育。实施“10+10”科研计划,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各重点支持10个领域,优先培育和支持具有长期学术积累的基础性研究。
三是加大资源投入,调整资源配置,切实做好重点学术平台建设。学校将逐年加大资金投入,以教育部新一轮重点研究基地申报为契机,选拔并培育若干校内重点研究基地。
四是完善评价机制,鼓励学术精品,提升研究质量。建立以解决学科重大理论问题为导向的“任务型”评价,对不同学科实施分类评价。在教师职称晋升、博士生导师遴选等方面,开展代表作制度试点。
五是加大开放力度,构建协同创新格局。坚持学校主导、学院主体、学者中心的原则,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海内外合作的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和模式;选择国家关注的战略性领域举办相关论坛,力争短期内形成品牌;重点建设好3—4个智库机构。
六是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条件成熟时成立“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实现科研管理与科学指导的有效结合;加强组织重大研究领域和指导重大问题研究;加强跨院校、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团队的建设和快速反应团队的组织;加强重大学术精品出版的设计和协调。
七是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将切实担负起规划、决策、评价、监督和咨询的学术职能。
四点不足有提升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报》:东北师大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过程中将面临哪些挑战?
刘益春: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与兄弟院校相比还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一,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不足。我们承担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课题还比较少,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还相对缺乏。第二,汇聚提升人才队伍的任务艰巨。从学科领军人物看,“长江学者”、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还比较少;从科研团队看,国内一流的学术团队和学派还有待培育;从梯队建设看,支撑并引领学科发展的学术领军人物相对较少,青年学术人才的培养尚需进一步加强。第三,学术评价和科研管理有待完善。在科研管理方面,重大项目协调不畅、政策制定缺乏衔接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存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保障机制还有待建立健全。第四,协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在校内协同方面,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存在分散、封闭、重复等弊端,不但造成资源浪费,也不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在校外协同方面,存在科研视野不宽、起点不高,对所研究的问题缺乏全局性把握等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今后学校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中,秉持什么样的理念?
刘益春:学校今后一段时间的基本工作理念是: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突出特色,建设未来。这意味着我校将逐步走上一条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精英教育之路;意味着要摒弃功利化的办学思想和短期利益至上的办学行为,胸怀理想,考虑长远,以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思路开展工作;意味着要投入更多智慧和精力,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系统推进;意味着要力戒浮躁、甘于寂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作者:郝欣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