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正文

好成果也怕巷子深

来源:湖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编辑:湖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发布时间:2013-05-06

【核心提示】学术要经世致用,就要重视成果的传播,提高学术成果的影响力。

  【核心提示】学术要经世致用,就要重视成果的传播,提高学术成果的影响力。当今时代是重视影响力的时代,学术成果质量再好、水平再高,如果没有及时传播出去,“养在深闺人未识”,它的价值必然大打折扣。 

  经世致用,是中国学术的优良传统。在当代,这种价值取向仍是学术研究的真谛。学术要经世致用,就要重视成果的传播,提高学术成果的影响力。当今时代是重视影响力的时代,学术成果质量再好、水平再高,如果没有及时传播出去,“养在深闺人未识”,它的价值必然大打折扣。
    学术成果要产生广泛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决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两个方面。过去,人们对于应用对策的研究不是很重视,近年来已有所改善,各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也重视成果报送,重视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信息与情报研究院,专门负责成果信息报送;成立了三个战略研究院,侧重于战略对策研究。在今年1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公布的世界各国智库排行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蝉联亚洲第一,在全球总排名中列第17位,较去年上升11位。这说明,学术界只要重视应用对策研究,主动走出书斋,成果就不会被埋没,总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影响力。
    当然,学术成果要想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就必须走向社会,影响大众。长期以来,学术研究与社会、大众严重脱节,许多科研成果往往成了“绝学”,束之高阁,无人得识。有些专家学者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学术研究是项阳春白雪的事业,下里巴人怎能窥其阃奥!实际上,真正的学术研究,最终必然要回归社会,走向大众,否则就是“死学问”。在传播社会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民众的社会科学素养方面,我们做得还很不够。
    要改变轻视社会科学知识普及的问题,当务之急是从改变学术评价机制入手,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将科普类著作和文章、宣传类成果,也列入科研成果评价的范围,在绩效考核中给予应有的分值。只有把科普读物等同于学术专著和核心期刊论文,才能提高研究人员从事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和传播的积极性。实际上,优秀的科普读物,其影响力要远远大于(至少不低于)学术专著和论文,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就影响了好几代理论工作者和普通民众。二是重视现代传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工具,鼓励学者参加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和开通微博、博客,开展社会科学知识的宣传和科普工作。
    不过,要形成决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学术成果自身也要作出改变。除了增强思想性、原创性外,最急迫的任务是要在表达方式上增强可读性。学术界存在着大量的形式主义,存在着学术空话、套话、假话。一些学者故弄玄虚,故意把文章写得让人看不懂,认为非如此不足以显示水平。笔者曾经听到有学者抱怨:现在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人们都热衷看网上的东西,看图片。大量的学术著作和文章语言晦涩、内容枯燥,连作者自己都不喜欢看,怎么能指望大众喜欢看呢?因此,要扩大学术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学界也需要改进文风,抛弃学术套话、空话、废话,多写言之有物、清新朴实的学术作品。有水平的学术成果并不意味着必然晦涩艰深、玄奥难懂,真理是朴实的,在不影响学术严肃性、准确性的前提下,学术文章适当的生动表达也是必要的。当然,生动不等于浅薄,通俗不等于低俗,保持学术的客观、理性和纯洁,仍是科学普及的最本质要求。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5月3日第445期 作者:刘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