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正文

社科期刊的选稿标准:模型有用,却非万能

来源:湖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编辑:湖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发布时间:2013-05-09

【核心提示】模型有用,但非万能。

  【核心提示】模型有用,但非万能。社会科学学术论文中,用不用模型取决于文章的主题,取决于作者的学术背景和偏好。

 

  期刊选稿时究竟应看重思想观点还是应看重数量模型?优秀的学术论文是否一定要有数量模型?回答这些问题是困难的,因为它们是缺少前提的不严谨命题,不能够简单地进行选择性回答,或简单地做出是或否的判断。同时,这涉及学术论文的精神灵魂与价值评判,因而值得思辨和讨论。

    学术论文的精神灵魂:主题思想

    任何一篇学术论文都必须有明确的主题。主题决定了文章的内容、主体,也决定了文章的逻辑结构。明确的论文主题,是任何一个成熟的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前都必须首先要考虑和高度重视的问题,因为它本身就体现了论文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或学术价值。

    按照论文主题的性质,学术论文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的论文,另一类是研究方法理论的论文。前者如研究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产业结构、货币政策等;后者如研究企业所有制理论、市场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基尼系数的算法、经济增长模型的设计、贫困测度方法、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等。论文的主题决定了文章的归类,论文的归类决定了文章的主体和内容。

    显然,第一类论文是以研究现实问题为目标,其中心是回答文章所提出的问题,阐发作者通过研究形成的观点、思想,得出研究的结论,作者在文中可作纯理论的定性分析,也可以运用数量模型作定量分析。这样的论文中,数量方法或数量模型是因所研究问题的需要而选择的,故而方法或模型要服从研究的目标,它不是文章的重点和核心,只是分析的工具或手段。第二类论文是以研究方法或模型为目标,文章可以提出一种全新的理论或修正某一种理论,提出一种全新的方法和模型或修正某一种方法和模型,这样的论文中,模型的假设、模型的构建、模型的应用前提、模型的检验构成了文章的主体,文中的实证或案例分析是要说明方法或模型的科学性、优越性、有用性和可操作性,文中的实证分析也要为方法或模型服务。由是观之,一篇学术论文究竟应该看重思想观点,还是应该看重模型方法,不能一概而论,它应取决于文章的主题或文章的研究对象,若文章的主题是研究现实问题,此时应该看重文章的思想观点与精神本质;若文章的主题是研究模型方法,此时应该看重模型方法的科学有效与实用价值。

    因此,学术论文的选题,即主题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它决定了文章的内容和主体。主题思想是论文的本质,是作者研究成果的展示。选题没有意义,无论文章内容多么丰富,结构多么清晰,方法多么新颖,也不能成为力作。没有深厚的学术功底,没有宽广的知识领域,选题不可能新颖,也不可能有价值,所以,选题本身就直接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水平。

    学术论文的价值评判:贡献意义

“有用”是期刊选用文章的第一标准。学术论文或者发现一个新问题,让读者耳目一新;或者就某个问题得出新结论,让读者如醍醐灌顶;或者让读者掌握一种新理论、一种新方法。总之,一篇刊发的论文应该让读者有收获,对读者有触动,不仅是质疑甚至批判的冲动。这是学者从事学术研究的原始目标,是一篇论文的学术贡献和学术价值之所在,也是一篇学术论文的价值评判准则。

    现今,数量模型大量出现于社会科学学术论文中,但它不构成学术论文的价值评判准则。论文中数量模型的价值是相对的,有前提的,其有无价值、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文章的选题。在方法研究类论文中,数量模型自身被作为研究的对象,有关其构建理论、运行方法等构成论文的主体,其地位是重要的,应占据文章的大部分篇幅;在现实问题研究类论文中,模型方法是学者的研究工具和手段,其处于从属的地位,若通篇是关于模型方法的论述、检验、比较等,则会喧宾夺主,有时甚至会造成文不对题,逻辑混乱。

    数量模型是描述被研究现象及与之相关现象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它由变量、单个或多个联立方程式构成。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特别是经济学研究的实践中,数量模型发挥过重要作用,不少经济学大师就因为数量模型的成功设计和应用作出过卓越贡献,在学术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并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如劳伦斯·克莱因(Lawrence R.Klein,美国)依据现实经济经验性数据建立的经济计量模型、罗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美国)建立的测度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索洛模型等。然而,社会经济现实是极为复杂和不确定的,以若干个数学表达式来描述纷繁复杂而又多变的客观世界十分困难,因而社会经济研究的历史上不乏众多模型失败应用的案例,如上世纪20年代由哈佛大学珀森斯(W. M. Persons)教授领导的“经济调查委员会”研制的哈佛指数对1929年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所做的错误预测、西方一些国家经济景气测度模型的失败应用等等。这些事件都令数量模型设计者难堪,也授模型排斥者以诟病之口实。

    一个科学的数量模型是对社会经济现实的抽象、归纳,是对复杂客观事实的数学描述,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化,因而,任何一个模型都有假定条件,都包含了深刻的哲学、逻辑学、数学、统计学思想,这就要求模型的设计者和应用者具备良好的哲学、逻辑学、经济学等理论功底,能清楚地知晓模型的应用条件。如果根本不懂或主观上刻意忽视模型的应用条件,机械地套用数量模型,那么得出的研究结论可能会与现实大相径庭,受到人们的质疑。数量模型之所以在现今的经济学研究中受到学者的青睐,重要的一点是,它利用数据说话,通过联立方程组的求解得出分析结论,增强了分析的可信度和结果的可靠度。但是,如果选择或设计了错误的模型,或者错误地选择和运用了模型,数据处理不当,参数求解不正确,模型没能通过检验,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社会科学的研究就会出现讹谬之论,研究结果也就会失信于众。

    一篇文章可以用数量模型,也可以不使用数量模型,这取决于文章的主题,取决于研究的对象,也取决于作者的学术背景。作者可以用纯定性方法进行社会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也可以用纯定量方法,抑或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但无论作者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学术研究,都不能完全代表一篇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真正反映一篇论文学术水平或优劣的是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重大实践意义和重要学术贡献,是文章逻辑的严谨性、论证的科学性、论据的充分性、结论的可靠性。

    一言以蔽之,模型有用,但非万能。社会科学学术论文中,用不用模型取决于文章的主题,取决于作者的学术背景和偏好。模型用得好,用得科学,可为研究增色添彩,模型的价值也就得以彰显;用得不妥、不科学,则可能颠倒是非、混淆视听,模型也就毫无价值可言。评价一篇学术论文的优劣,在于文章的主题,在于文章的重大意义和重要贡献,在于它的“有用性”,这就是一篇学术论文的价值评判准则。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期刊创新工程项目成果)

 

    (作者系《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副主编)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5月8日第447期 作者:李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