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就文科学术创新的特性而言,创新既是目标,又是动力,更是衡量学者学术素质和学术效果的“价值尺度”,体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转”之三重进阶。
学术创新一直是学界探索的问题。创新是学术研究的意义所在,其最基本的标志在于与前人研究过程和结果的相异性。“相异”即是“新”。不过,“新”并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基于“证据”的理性推演和客观总结。就文科学术创新的特性而言,创新既是目标,又是动力,更是衡量学者学术素质和学术效果的“价值尺度”,体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转”之三重进阶。
所谓“人无我有”是指,在某研究领域尚未有学者涉足或尚未有学者将相关、相近的某几个学术领域综合交叉研究,而某学者发现了这样的“学术空白”,从而推出有创新的学术成果。通常言,在特定的专业学术领域之下,在相近的学术领域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和层面上的“学术空白”以及某种可能的交叉性的“学术空间”,学者一旦把握了这样的时机,必会占领学术前沿。只是,新领域、新空间的探索,往往需要学者具备一定的学术积累和敏锐的学术眼光,具有较宽广的学术视界。透过中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历史可以发现,无论在哪个学术研究领域,任何新模式、新方法和新结论的推出,几乎皆是前期成果雄厚、思想深邃的学者的专利。一个刚步入学术研究殿堂的年轻学者希图实现空白的学术研究领域的占领和填补,往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而对于有敏锐学术眼光、有充沛学术积累的学者而言,新领域、新空间的探索和开拓则是“水到渠成”。学术研究重在积累,积累越多,就越能站在前人肩膀之上而高瞻远瞩,才能真正进入“人无我有”之境。要实现“人无我有”之学术创新,重在学术积累,重在培养学术眼光,重在学术研究的戒骄和戒躁。“人无我有”之进阶是胸有成竹的“学术自信”。
所谓“人有我精”是指,在某文科领域或者说对某个特定问题、特定历史人物已经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后进入的研究学者要在“人有”的学术丛林中立脚,则须“我精”,即实现特定问题研究、领域研究的深邃、高远和系统。对于多数学者而言,在步入学术研究殿堂之时,往往是要从“人有”之局面中开拓新天地,而那种较为纯粹的空白的新领域、新方法、新模式的构设和挖掘往往是“学术大V”的专利。只是,在“学术大V”成为“大V”之前同样要经历“人有我精”的学术历程。刚入门的年轻学者与其追求根基不稳的学术研究的“空中楼阁”,不如脚踏实地地选择特定的学术研究领域、站在前人学术肩膀上实现“人有我精”的学术创新。前人的学术研究能刺激后来者做深入的学术挖掘和细致的学术梳理,甚至说,对相关问题的学术史的梳理本身就是学术创新。不同的文科研究学者的不同的学术心态和知识阅历以及心得体悟,面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共同的研究话题,所阐发问题的深浅程度、研究结论的系统程度,皆存在特定的差异。各具个性的个体生命追求往往造就出文科学术研究的个性,说“创新”是衡量文科学者学术研究价值和意义的“价值尺度”,本质上就是因为文科学者必然要通过自己的主观创造,经由个体的心思体悟而客观地逻辑地还原研究对象的面貌。研究对象本身的客观性无须质疑,但研究过程的主观创造性同样客观存在。因此,面对相同的研究对象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神情各异的研究结论。总之,“人有我精”是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始基,发挥研究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凝结自我的心得体悟,历史地逻辑地推出创新性结论的过程。“人有我精”之进阶是钩深致远、滔滔不绝之“学术遨游”。
所谓“人精我转”是指,某学者在某特定的学术领域取得特定的学术成绩,经学术比较后发现已有其他学者对这样的问题、人物、领域的研究超越自己,当“知难而退”,学会开拓新领域,从而实现学术研究的“转生”。学术研究不进则退,“知退”才可能“转生”。尽管已有属于自己的特定的学术建树,但应时时保持学术研究的“危机”意识,时时观察学术研究的现状,善于展望学术研究的未来,时刻追随学术创新的浪潮。生命在于运动,学术创新的动力同样来源于学者的省思。曾经“辉煌”于某特定领域、曾经“开拓”过某特定领域,未必能永葆学术“排头兵”的位置。唯戒除“学术自满”,方可走向新领悟。真正的学者敢于面对纷繁的学术现状,敢于从学术精品的包围中“急流勇退”。不是否定前功,而是敢于创造新功,既然有更多的学术新秀在曾经属于自己的学术空间里创造着更加深邃、细腻的学术精品,何不自我学术转变呢?当然,转变后的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往往是那种“人有”但未必“精”的学术领域,学术研究者只要潜心研究,必能实现“人有我精”的学术创新。甚至,“转生”后的学术研究领域或许就是那种全新的“人无我有”的学术研究领域,推新成果、立新结论、构新体系便自然而然了。“人精我转”之进阶是急流勇退、知退得正的“学术转生”。
(作者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韩国延世大学国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作者:张瑞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2月9日第5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