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正文

公共管理研究与政府管理实践形成良性互动

来源:湖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编辑:湖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发布时间:2013-03-25

【核心提示】公共管理学研究一定要确立服务社会的明确导向,研究者既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走出书斋,关注实践发展,重视社会调研,从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民生、为民立言,为政府决策提供符合...

【核心提示】公共管理学研究一定要确立服务社会的明确导向,研究者既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走出书斋,关注实践发展,重视社会调研,从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民生、为民立言,为政府决策提供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对策建议。

 

  继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18日主持召开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研究加快推进机构改革,重点研究抓紧把政府职能转变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如何认识此次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学术界如何为政府管理提供智力支持?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我国公共管理研究方面的专家。

  政府机构改革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新一届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也是发展市场经济、法治经济的保障。“大部制改革是这一届政府行政改革的切入点,改革操作方案已准备多年,舆论也认可。”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康之表示,大部制改革标志着中国行政改革进入新的阶段:一方面,它是1998年以来机构改革的延续,依然属于机构改革的范畴;另一方面,在10多年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大部制”这个关键词表明机构改革的重心更加明确,机构改革的内容更加清晰。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行政学研究室主任贠杰告诉记者,大部制改革为进一步优化政府职能配置,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理顺政府部门职责关系,加强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贠杰提到,从多年的改革实践来看,中国政府改革正在经历从“数量型”改革向“质量型”改革的转变,由原来仅仅重视政府机构和人员数量的简单精简合并,逐渐转移到重视政府运作的有效性和政府效能建设上来,行政改革理念和指导思想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

  “将职能接近的部门进行横向合并和调整,可以避免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或缺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胡伟认为,大部门的组成机构、人员编制、规章制度等将比原来的部门更加繁杂,部门等级层次和职能分工将更多,创建跨部门协作机制应是未来大部制改革坚持的基本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回应公共管理实践需求,清晰地提出“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张康之认为,对于我国政府而言,建设服务型政府应当始终是行政改革的基本追求。

  政府管理实践促进公共管理学学科发展

  公共管理学已成为研究和指导政府管理实践的重要学科。“加强公共管理学研究,全面推进政府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及对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动政府管理科学化、制度化,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贠杰认为,公共管理学研究一定要确立服务社会的明确导向,研究者既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走出书斋,关注实践发展,重视社会调研,从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民生、为民立言,为政府决策提供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对策建议。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一大批公共管理学院和专门的公共管理研究机构,培养了大量公共管理学研究人才,翻译和撰写了一大批公共管理学研究专著,科学管理的理念已渗透到政府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和实际工作中。从整体上看,我国公共管理学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

  “近年来,公共管理学研究已逐渐与政府管理实践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一方面,学术界公共管理学研究理论的深化为政府管理实践提供了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政府对经济社会管理的实践也进一步促进了公共管理学研究和学科的发展。”谈到我国公共管理学研究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贠杰认为,目前我国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视野逐渐拓宽,研究层次不断深化,研究领域趋于细化,对一些重点问题研究更加深入,与时代特征结合更加紧密,对国外研究动态更加关注,研究成果也更加丰富多样。贠杰预测,在未来一段时期,随着社会需求和政府需求的增强、公共管理学范畴的不断扩展,公共管理学研究将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活力,其快速发展的势头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430期 作者:马献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