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
学习之风更需在学术界扎实开展。本期“学术三人谈”邀请三位学者讲述他们如何在不断的学习中探索真理,保持严谨、向上的学习态度,克服困难进行理论、实践知识的积累和学习,以飨读者。
我的求索、困惑和期盼
庞卓恒(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1954年,我进入北大历史系学习。当时教导的历史发展规律就是从原始社会依次进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我对此深信不疑。
但不久就陷入了困惑。通过学习世界上古史中“奴隶制社会形态”,以及研究当今世界各国不同的发展历程,使我对“五种生产方式依次递进的规律”产生了一些疑问。接着我到农村体验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1年,我带着这些体验回到书斋,重新阅读和思考,我坚信,马克思说的人类历史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全人类彻底自由解放的规律是肯定存在的,但是我们只能一步步地认识它,而且每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之后,国家迎来了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的新时代。历史动力问题的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这些都促使我对规律的求索倍加投入。我搜读波普尔、亨普尔、库恩等人的科学哲学著作,涉猎罗素的形式分析(逻辑分析)方法,还补了一点形式逻辑入门知识。此时再重读马克思,才发现他所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具有像自然科学定律那样“铁”一般的不可更易性。但它不是从千百次重复出现的事实中归纳出来的“常规性”,而是通过实证考察社会生活中不同层面的生存活动间的相互关系所透析出来的“因果必然性”。理解了这样的规律,我们也就能理解各国家、民族背后存在的共同普遍规律,以及由这个普遍规律所决定的历史大趋势。
投入追求真理潮流的最佳门径就是投入学术争鸣。争鸣迫使你夯实专业功底,迫使你提高科学哲学的素养和逻辑论辩的能力,还迫使你增强“有理有据”、“和而不同”的学术道德素养。如果不增强这些能力和素养,就势必在争鸣中败下阵来。
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基本方针
吴尚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是以学术理论研究为其工作方式和事业追求的。学习既是职责所在,更是安身立命之本。当前在全国上下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之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一刻不停地加强学习。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加强学习,必须坚持并不断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唯有如此,才能保持正确方向,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和自信。同时,还必须以高度的自觉意识向实践学习,以人民为师,把理论的力量深深熔铸在社会实践之中,敏锐捕捉并深刻反思中国人民的实践和思维活动,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怎样加强学习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我认为,首先要自觉确立并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文风。学风和文风密不可分。文风不仅是外在形象,更关涉到理论的力量;学风也不仅是学术上的作风,更关涉到世界观方法论层面的问题。学风、文风反映一个学者站在什么样的学术立场上,从什么样的学术基点出发,寻求一条什么样的通向真理的道路。
其次,要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基本方针。学习的目的在于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方面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另一方面要脚踏实地,密切关注我们的时代和社会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同时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的关系问题。
再次,要反对两个“教条”,以高度的创新精神打造中国话语体系。要反对“食洋不化”的“洋教条”和“食古不化”的“古教条”。二者的重要危害表现在这样的学术难以回应和表述时代及社会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当务之急在于牢牢立足中国实践、深入解读中国道路、切实提升中国经验,以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思维活动,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概括和提炼出新概念、新范畴、新术语,打造出既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和灵魂作用,又反映各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既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具有世界眼光、时代印记的中国话语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这是时代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神圣使命,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的必要途径,更是在新形势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必然要求。
学者要敢于担当
胡玉冰(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副院长)
现阶段我的科研重点是开展地方及民族古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工作。这个方向的科研工作,要求研究者既要具备通识性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专科性的专业知识。要达到这样的要求,严格系统的理论学习非常必要。
我的知识学习和积累途径有三:第一,围绕重点研究对象,研读经典原著。阅读经典原著让我对相关专题文献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同时也对当代学人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第二,精读经典的研究成果。学术研究,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更远。要合理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
第三,向学有专长的专家请教。从专家那里获取的不仅是精深独到的专业知识,还有为人处世等宝贵的精神财富。
与上述三条途径相对应,我也常遇到三方面的困难或困惑:第一,宁夏本地及外省市图书馆馆藏的原版宁夏古代文献存在种种借阅障碍。这会影响相关项目的研究水平,也会让原本有志于研究古代文献的人渐渐远离这一事业。第二,真正做到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需要勇气,更需要体制保证。第三,某些所谓的“学术权威”常常会轻率地否定别人有价值的研究选题,排斥与自己研究方向不一致的同事或同行。要特别警惕目前社科界大型学术项目可能会出现的(也许已经有了)“豆腐渣工程”现象和“烂尾楼工程”现象。
当下种种的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个人的学习心态。作为学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敢于担当。要相信自己的研究有益于社会,恒久坚持,一定会有理想的收获。
作者:唐红丽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430期